內容來自hexun新聞

中國首次油氣資源評價始末

“油氣資源評價這個東西,歷史經驗和外國的事實告訴我們,是早搞早主動,晚搞就會越來越被動。”口述 | 胡見義(工程院院士、原石油勘探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文 | 本刊記者 武魏楠1981年,原先的石油工業部組織首次全國油氣資源評價工作的一個大背景是改革開放以後,國傢突然發現,我們對石油和天然氣的需求量增長非常快。到瞭1979年,我們國傢國內的石油產量上升到瞭1億噸。這1億噸石油產量主要依靠兩個地區:一個是大慶,一個是渤海灣的五個油田。隨著經濟的增長,石油天然氣需求量的增長。我們國傢現有的石油天然氣儲量增長的速度是否能夠匹配隨著經濟快速增長而增長的油氣需求?因為我們經過測算,GDP每增長一個百分點,油氣需求量就要增加半個百分點。這個比例在世界范圍內來說是很高的。而我們又處在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比較低的狀態下,未來在現代化的過程中肯定會有很長一段時間在工業和人民需求上有一個非常長的快速增長時期。那麼,通過對外貿易的方式是不是能夠解決或者是緩解這個問題呢?答案是比較困難。一個是經歷瞭文革十年,我們跟國外的交流和貿易都基本是沒有的,長期的封閉使得我們對外交流和貿易各方面的經驗和人才也都十分缺乏;再有一個就是進口原油對外匯的需求量會很大,這一點現在已經得到證明瞭。所以,在這樣一個大的背景之下,就要求我們石油工業到瞭一個必須摸一下我們自己傢底的時候。而且,這種全國性的油氣資源評價工作也一直是一個空白。副部長的提議建國之前,我們國傢石油工業太過薄弱,進行全國性的油氣資源評價的條件不足。1949年建國之後,石油工業勘探的主要工作方式是在哪裡有一些發現,我們就到哪裡做勘探工作,沒有一開始就做全國系統的工作。再一個就是中國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不缺石油,還能出口一些石油,因此中央對這方面的關註程度也並不是很高。在1981年之前,在蘇聯的幫助下,我們在新疆克拉瑪依做過一些資源評價方面的工作,然後再青海有瞭發現之後,工作隊伍又轉移到瞭青海。青海公路比較多,勘探條件好一些。隨後,大慶有瞭發現,勘探隊伍就又從西部轉移到瞭東部,逐漸發現瞭大慶和渤海灣的油田。當時需求量不大,這兩個地區的產量足夠使用,全國的勘探工作也就沒有繼續下去。改革開發之後,資源評價空白帶來的問題逐漸變的急迫瞭。當時的石油工業部副部長焦立人就提出來,我們要搞一次全國性的資源評價,為石油勘探的全國佈局做準備工作。我看現在大傢都在說2003年開始的第三次全國油氣資源評價是第一次采取政府組織、專傢技術負責與產學研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的油氣資源評價。實際上,1981年我們的第一次資源評價是石油工業部提出並主導的。你能說石油工業部不是政府組織麼?當然,從現在的角度看,那個時候我們石油工業部專業性的意味更濃厚,全國范圍內也沒有現在這麼多的研究機構、大學什麼的。部裡面的領導為什麼在剛剛改革開放的時候就急迫的提出來搞全國油氣資源評價呢?按理說,當時我們急需油氣的問題還沒有出現,國傢領導人也沒有對此作出專門的批示。但是從行業的角度說,我們石油工業、你石油工業部自己的都不知道自己國傢究竟有多少石油、哪裡有石油。這一點,從道理上是說不過去的。所以,焦立人副部長提出的這個提議,在部裡和業內完全沒有異議。項目決定之後,石油工業部首先成立瞭一個領導小組,領導小組的成員基本上都是石油工業部各個司局廳的主要領導。因為項目要在全國范圍內工作,有領導參加的話,對工作也會更加有利,他們主要負責協調全國各地區和各單位。除此之外,當然還需要有一個具體執行的單位。部裡面最後決定。這項工作就放在瞭當時剛剛重新恢復組建的石油勘探科學研究院,由我來負責領導、操作和執行。“遲到”帶來的遺憾接到命令後,整個石油勘探科學研究院組織瞭各個科室的150多人參與到整個項目當中。除瞭北京的這150人之外,當時全國24個油田也都分出瞭一部分人負責本油田地區的資源評價工作,然後按照統一的提綱、要求和方法匯總,向北京報告。將所有的這些人計算起來,全國進入項目的人員有840多人。在正式的評價工作開始之前,實際上我們還有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需要完成,那就是確定我們國傢自己的資源評價方法、技術和標準。世界上最早的全國性的資源評價工作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因此石油工業更成熟的發達國傢,像蘇聯和美國做過的資源評價比較多,歷史也更加悠久。我們主要就參考瞭這兩個國傢的資源評價的經驗。這實際上隻能算是資源評價的基礎工作和準備工作,但是就是因為我們之前是一片空白,所以光這項工作就可能要花去大約四年的時間。我們計劃,在準備工作做瞭差不多之後,1985年,所有人員再度重新集合起來,開始做資源評價工作。兩年多之後,1987年,差不多就能做出報告。實際操作跟我們之前的計劃差不多,應該說時間是比較緊張的,但是我們考慮到這個項目需求比較急迫,最終決定克服困難,五年之內一定拿出最終報告。由於當時的油田數量很少,隻有24個。所以除瞭各個油田之外的全國其他地區的評價工作就主要由在北京的這150多個人來完成。我們在工作中,將全國分為瞭六個大區:東北、華北、西北、南方、西藏和海洋。但是在實際的工作中,這六個大區的工作量和資源評價的程度以及最終得出的結果都有很大的差別。其中東北、華北和西北地區由於開發時間早、油田數量多、勘探工作做的比較深,所以數據和研究的程度也就更高更準確,難度也更小。有的地區甚至隻要把之前做過的相關工作進行總結匯總就可以瞭。而其他一些地區,比如西藏,那裡一口井都沒有,做過的地震工作也很少,所以這一次必須從最基礎的工作做起。但是因為時間緊張,人手有限,當時對西藏地區我們隻是做瞭一些簡單的地質分析。此外,海洋資源的評價面臨的問題跟西藏差不多,而且海洋勘探我們缺乏的要素(技術、人才、設備、經驗、資金等)更多,所以海洋資源的評價也隻是在渤海灣、珠江口這些有過一些工作經驗的、非常靠近海岸線的淺海地區做瞭一些工作。從工作難度上來說,六個大區之間也有很大的區別。在已有油田的附件做這些工作,基礎設施像公路、設備等都是現成的。在其他地區做就沒有這些優勢,而我們中國的情況又非常特殊,往往是有油氣資源的地方,地質條件比較差、自然環境惡劣、人煙稀少。這些地區的工作花去瞭我們最多的時間和精力,條件最艱苦,也承擔瞭最大的風險。不過,對於我們石油工人來說,一個基本要求就是哪裡有油,就到哪裡去。所以,這些困難,我們也都努力克服瞭,全國各地的現場工作結束之後,後期就是一些計算和最終匯總的工作。應該說,受到當時我們國傢硬件條件的限制。我們在精細程度上做的非常不夠。現在很多計算都能通過計算機,乃至大型計算機完成。但是當時我們隻能用手搖計算機和計算尺來計算數據。八十年代初,研究院從法國引進瞭一臺中小型的計算機,盡管並不先進,但是在全國來說是領先的水平。不過很可惜,由於還有人員培訓的時間,所以資源評價的工作沒有來得及使用上這臺機器,因此,在精細程度上,這次資源評價做的非常不夠。這也是這次油氣資源評價工作中,最讓我們感到遺憾的一件事情。整個項目從提出、策劃、組織、學習、現場工作,那麼多困難和不利條件我們都克服瞭,最後卻在辦公室計算這個環節上掉瞭鏈子。而更氣人的是,偏偏這個缺陷還是硬件不足造成的,你依靠個人努力無法解決。現在研究院有一整個樓都是我們的計算中心,也是後來我們下決心要克服自己硬件落後問題。1987年,石油勘探科學研究院正式出瞭最終報告:《全國油氣資源評價綜合研究報告》。這個報告我們向當時的國傢計委做瞭報告,國傢計委非常贊同和認可,國傢計委也發佈瞭一些數據。到此為止,這次油氣資源評價可以說是經過六年半左右的時間,圓滿的結束瞭。重塑石油科研從現在,過瞭三十多年再回頭看這次評價。我個人感覺,應該說本身這次評價得出多少結果,獲得瞭哪些數據可能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這次評價解決瞭很多基礎性的問題。首先就是石油工業科研基礎的一個恢復。文革十年全國都處在一片混亂之中,石油工業也不例外。這次資源評價的主力軍,勘探研究院上世紀50年代就建立瞭。但是五六十年代的時候,每一次運動,就走一批人到油田。到最後文革的時候,幹脆全部人員都到瞭基層,沒有人做規劃和研究的工作。1978年文革結束之後,這個勘探研究院才重新建立。借著這次資源評價的機會,我們也從各個油田調上來一些骨幹。當時焦立人副部長就說:你們看上誰,我就負責把人調上來。不過這在當時難度很大,你要的都是骨幹,油田也不願意放。不過好在通過焦立人副部長的努力,成功率也有一半以上。1982年以後,第一批恢復高考的大學生也畢業瞭,科研力量也一點點恢復瞭。再有,就是一個基礎數據的積累是比較重要的。第二次油氣資源評價差不多是在第一次結束之後的十年左右,應該是1994年。第三次也差不多是間隔瞭十年,2003年。後面這兩次當然在數據上更多,更精準。但是一些第一次評價就有基礎的地區,比如華北和東北,就沒有太多的變化。反而是第一次做的時候空白,隻是積累瞭基礎數據的地區,比如海洋油氣資源,在後兩次的評價中,有瞭很大的進步。如果沒有第一次的時候對一些原本空白地區做的早期地質資料的收集。第二第三次評價也不會在這些地區有更多的發現。第三點,我覺得是一個技術和人才的積累。六年半的工作,給大傢印象非常深刻的一點是我們在資源評價方面的水平和能力還有很大的欠缺。雖然不能算是臨時抱佛腳,但是在那麼短的時間之內完成從來沒有做的這樣一項巨大的工作,確實是很大的挑戰。油氣資源的評價是一個油氣大國石油工業發展成熟的一個基礎。通過這次評價,也鍛煉瞭一些相關的人才。也促使我們加強瞭對外交流和學習的一個力度。文革的時候,別說學習瞭,你連看外國的東西都不敢,那是反革命。對國外的情況,甚至人傢先進的東西都不瞭解。之後,我們跟美國、俄羅斯、挪威這樣石油工業成熟的國傢都有很多交流,包括像資源評級這樣的交流。挪威還曾經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時候辦過一個培訓班,為我們培訓過上百人。可以說,這些工作都是對一些問題衍生出來的解決方法,而這些問題就是在首次資源評價這六年的工作中暴露出來的。三大重大決策最後一點,也是我覺得最重要,意義最為深刻的一點,是這次資源評價為國傢政策的制定,起到瞭一個重要的引導作用。油氣資源評價這個東西,歷史經驗和外國的事實告訴我們,是早搞早主動,完搞就會越來越被動。可以說,1985年之後,中國國內在油氣資源上比較大的發現,都與我們這次油氣資源評價不無關系。特別是在1986年到1990年的“六五”期間,中國新增探明儲量達到30億噸石油。這個數字在當時是非常大的。這個增加的基礎,就是我們做的資源評價。後來中央就做出瞭穩定東部,主要是指大慶和渤海灣地區,然後發展西部,靠西部地區的資源來接替發展。我記得這是李鵬總理在國務院會議上宣佈的重大決策。如果我們的資源評價不能確定西部地區有著豐富的資源儲量,這種幾乎是決定石油工業未來發展方向的重大決策是做不出來的。這個應該說是這次資源評價影響的第一個重大決策。第二個重大決策就是我們國傢對海洋資源的開發。第一次資源評價在海洋上做的工作比較少,隻有渤海灣和珠江口地區。但是也基本確定瞭我國海洋油氣資源可以說是非常豐富的。那麼,既然我們自身技術條件不成熟,那麼也就可以與外資合作開發,然後逐漸過渡到我們依靠自己的力量開發。現在海洋石油的產量也應該是接近五千萬噸瞭,從大概三十年前的0發展到現在,可以說是非常快的。第三個重大決策,我覺得應該是1993年,車貸利率2016~分享哪家車貸試算利率比較低我們國傢開始大規模進口石油,從原油的凈出口國變為凈進口國。我覺得,如果不是國傢對我們自己的石油資源有瞭一個清晰的認識,不會隨便就做出大量進口原油這樣重大的決定。當時,從海外進口石油,我是積極支持者,當時,作為工程院院士,更作為第一次全國油氣資源評價的參與者和組織者,我提出要就石油進口,搞出一個石油發展戰略出來。因為我做過資源評價,對我們國傢的整體資源量和產能有著量化的認識。我們不是貧油國,但也絕對不是儲量豐富的國傢。當時在一個研討會上,一位領導同志就很直接的說:我要到江澤民那裡去告狀,貧油國又回來瞭。(他)這就是對我國資源量不瞭解。這次資源評價工作,反過來看,你怎麼說它重要都不為過。它的重要性並不一定體現在當時,即便是現在,也能看出它的影響。不論是從研究工作、培養人的角度,還是直接促使我們的石油儲量、產量,天然氣的儲量、產量的提高,還是中央跟石油有關的戰略決策,都有資源評價的影子。這是我感觸最深的一點。

新聞來源http://news.hexun.com/2013-09-09/157852397.html

房貸台中梧棲房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awsonla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